《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介绍

发布者:yxjadmin作者:发布时间:2019-03-06浏览次数:

一、课程性质

(一)所属类型: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的功能:本课程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认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课程的关联性:本课程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重中之重,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最为密切、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课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内容,从而坚定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投身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学时设定

理论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36学时。

(一)理论教学第一学期进行理论教学,采取专题式讲授,共分为十四个专题,具体内容:

第一讲 导论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发展有一个总体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之间内在联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认清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并使其得以形成和发展。

【教学内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第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认识这一理论产生的过程、主要内容及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

【教学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二、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形式、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教学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五讲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区别,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等核心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2.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之间的关系

第六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和联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

第七讲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践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教学内容】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第八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内容,掌握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正确认识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和措施。

【教学内容】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3.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第九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认识和理解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从而了解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理论和措施。

【教学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和多党制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3.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核心内容,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第十一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教学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十二讲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清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认识台湾问题的实质,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确立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掌握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教学内容】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中国共产党对台湾方针政策的发展演变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内容及其创造性和可行性

2.台湾问题的实质及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第十三讲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通过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提高的分析,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使学生充分认识党和政府对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及对外政策理性选择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

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原因

第十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坚定地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和合作,必须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充分认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

【教学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2.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4.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5.中国共产党加强与改善自身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实践教学第二学期进行实践教学,采取教师辅导和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以学生为主,可以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团委的社会调查项目等,同时也设定一些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课题,或者学生自由选择主题进行调查、探讨、研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教师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布置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学生组成实践小组,并选出组长,确定调查的主题,并汇总报到教研室。

2.学生利用寒假机会做一些调查。

3.第二学期开学后,由任课教师做社会调查及写作报告的辅导,并检查学生假期进行调查的情况。

4.学生继续做社会调查,并整理资料。

5.完成调查报告,期间任课教师要做一定的检查和指导。

6.学生就调查情况做课堂汇报。

7.评比优秀调查报告,并推荐参加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优秀论文的评比。

五、考核方式

(一)第一学期理论教学,2学分。这部分教学中,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平时、期中、期末的考核,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重点检验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各考核所占比例: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50%。

1.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方式:(1)出勤(2)热点问题探讨课堂展示(3)课堂讨论(4)课堂作业(5)观后感(6)读书报告

2.期中考核,主要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把握和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方式: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自行安排考核方式和时间。

3.期末考核,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方式:期末以开卷形式进行,在学期教学最后一周进行,由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自行命题,教研室统一把握。

(二)第二学期实践教学,1学分,主要检验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考核比例:平时参与占30%,课堂汇报占30%,调查报告或论文占40%。1.平时参与,由任课教师和小组长、组员共同测评;2.课堂汇报,由学生测评;3.调查报告或论文,由任课教师评定。